首页 | 经典回顾 | 会议动态 | 真知灼见 | 学校首页 | 协同创新中心 | 经济学院首页 

要闻检索News Retrieval

MORE会议图片展Conference Exhibition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备份数据>>经济规律年会导航>>真知灼见>>正文
真知灼见

分会场一: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专题
2014-05-13 18:18     (点击:)
[文章下载] [字号: ]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暨“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

分会场一: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专题

时间:2014年5月10日下午

地点:黄河迎宾馆迎宾会堂第五会议室

周文:首先我代表会议上欢迎大家参加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同时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第一小组的会议,欢迎大家发表的自己的高见。

第一个我们非常欢迎来自四川省社科院院长盛毅副院长,给大家做第一个报告!

盛毅:非常荣幸让我发个言,我是在会前提供一篇文章。因为我们现在提到了,就是城市群今后要作为我们区域发展的一种主体形态,那么城市群怎么发展?是当前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看包括前几年做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也包括我们在四川推进成都城市群建设也好,当然更有代表性的,比较早启动、像环渤海城市群、像我们中原城市群这一类的,现在感觉到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的协调机制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尽管我们说有很多组织机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我这篇文章重点从协调机制来入手,作为一个简单的探讨,其中我把它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协调。首先要有规划,它的推进一定是在规划指导下的推进,这是一个大的范围。

第二个,投资的协调性,尽管我们有了规划,但是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怎么把一些涉及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项目上马,推动这些重大项目上马。一定要有投资方的协调。

第三个协调机制,运行机制协调机制。尽管涉及到内容很多,包括我们政策的协调、包括我们市场监管的协调,包括我们产业布局的协调等等,都在体现这一点。从现在城市群建设情况来看,规划的协调机制,就规划都有就是现在城市群的发展制定规划,这个很普遍,但是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这个协调是有欠缺的,又是跨省区的城市规划。一般由上级政府或者部门来编制,比如说我们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这个规划中间就有一个不完善的方面,就是涉及到规划的每个地方的利益,在这个规划里面,很难得到更好地这样一个体现。上级在制定规划的时候,也是根据涉及相关区域或者相关城市这样一个要求,实际上是我认为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就是有的该分工的,有的该定位的,但是由于涉及到相关城市都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而且这种要求有时候还是不让步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这个规划能够出台,所以我们规划的编制部门不得不采取妥协的办法。但我估计在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这个矛盾要小一些,因为上海市的龙头作用非常强,所以对上海中心功能的定位、对上海市以外的几个城市分工矛盾要小一些,尤其是对像京津冀这些城市发展水平非常相似,产业规模差不多,所以在推进过程中都提出建金融中心,提出要搞什么大的产业,甚至都要搞什么大的产业。这样做的结果是上级部门很难协调这些问题,最后就是把所有的功能都平均分配到相关城市,或者是平均分配到相关城市,这个矛盾是比较突出的。

再有是投资的机制,目前来看在城市群之间形成共同投资机制情况是比较少的。尽管我们说哪些重大项目需要建设,哪些需要推进,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间每个城市都会站在自己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还不说跨省区的,你比如说是北部湾城市群,他们在投资上是每个城市都想做主体,后来经过改革,建立一个统一的港口投资公司,来协调这个矛盾。在其他城市这种情况也比较多。还有就是在产业园区建设,每一个地方都要建设同样的产业园区、同样的规模,这个矛盾也是比较深的。

第三,运行的协调机制。运行就是在城市群建设过程中,大量遇到的都是需要政策协调、监管的协调,还有很多市场的秩序等等这样一些协调。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

我针对这些方面也做过很多讨论,我也看到在国外的一些城市群建设过程当中,或者经济群建设过程当中,也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讨论,而且已经探索了一种做法。所以根据我看到的问题,我的探索,我提了这样一些建议。

第一,提了一个想法,也不能说是建议,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推进城市群协调机制建设,因为最大的障碍是体制障碍。在规划机制方面,就是必须加强规划的编制,形成一致的机制。在市场机制发育情况不高的情况下,不仅要发挥上级政府的作用,而且要发挥各城市参与编制规划的作用。而不是完全由上级政府来主导,建立起三级政府与城市群的政府共同编制规划这样一种机制。

第二,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方面,要做一些大胆探索,尤其是因为城市群最关键的,不是一个产业,不是一个简单产业协调的问题,重点应该放在涉及到这个城市群发展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议。在这个中间探索一些共同,包括黄兴几个港口的建设,包括我们四川提出几个长江流域港口的建设,最近四川四五个共建铁路,还有成都和周边几个城市中间共建产业园区,他们成都市投资60%,地方投资40%,地方在收益分成中,地方60%,就是倒四六开,土地主要由成都市以外的地区提供,来共同投资以及重大项目的问题。

第三,深化预警管理改革,预警管理我想行政区经济是始终存在的,不是在哪一个阶段、哪一个地区存在的特殊现象,怎么在行政区管理这样一个范围内,加强跨区域的市场监管、政策协调、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等等,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设立一些机构来做,我认为是解决我们现在城市群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个好的办法。

我就有这样一个观点,供参考,谢谢!

周文:非常感谢盛教授为大家做的一个发言。下面第二位是孙世强。

孙世强:各位专家大家好!

周文:介绍一下你来自哪里。

孙世强:我是河南大学经济学教授,也是博士,是河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所的所长。也是日本埼玉大学研究所研究员。我今天有点说声对不起,我没提交论文,因为我刚从外边回来。所以说我首先违背了大会的规章,我抱歉。其实我是带PPT来的,我以为有这个PPT,这都能解决了,大家也都能看见。挺遗憾的是这一块没有。

周文:我们来的时候也以为有。

孙世强:遗憾并不是没有准备,因为我自己觉得,我做PPT的水平比我这个发言的水平要高,我这PPT做得相当好。 我汇报的题目是《经济软实力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种必然范式》。

我们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可以说很多年了,有许多项目在支撑着的,一个是最早2009年河南省政府的重点招标课题,中原崛起的软实力支撑研究。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还有工信部2012年重点研究课题,以及河南省社科基金的地方政府制度产业资本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除此之外2013年的河南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估及对策研究,在研究这些课题的基础上,我们还从事一个平台的建设研究,那就是中原经济区竞争力报告和中原经济区发展指数报告。我们河南大学有一个中原发展研究院,这一块我们一直投入许多人力,从事这方面研究。一年出这么两本集子,可以说对中原来讲,一般的研究这两个报告还是很具有参考性和权威性的。主要内容我从这么六个方面向各位汇报。

第一个方面,经济软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机理。

第二个方面,区域经济软硬实力与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关联。

第三个方面,河南省区域经济软实力的构成。

第四个方面,经济软实力和区域经济竞争力排名。

第五个方面,河南省经济软实力与区域发展指数关联。

第六个方面,提出了四大方面的结论。

下面我逐条汇报一下,先说一下前三个预设的前提条件。也是三个预设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物质要素是硬实力要素,非物质要素是软实力要素。

第二个观点,软实力要素是高级要素,能提升物质要素价值。

第三个观点,经济软实力要素是促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要素。关键是关键要素。

这三个前提,也是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已经被证实的,甚至逐渐被证实,下面就已经进行过证实。

第一个方面从转变机理上看,我们认为把各种软实力要素,进行整合运用,那么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效应,这种特殊的效应我们归纳为三大类,第一合理效应第二主张效应第三可持续效应。在这三大类效应的基础上,我说三大类效应,里头还有很多小的一些效应,在三大类效应基础上,它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实行的是内涵式发展,

第二经济软硬实力结合,对经济发展方式关联。硬实力只能推动经济增长的速度、数量、规模,而软实力能够在质量上起主导作用。如果单独注重硬实力发展,那仅仅是简单式的扩大再生产,如果要与经济软实力的融合,实质上那就是不仅有数量方面、规模方面注重,而且也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跟软实力融合的程度,能够证明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阶段或转换的程度。

第三个方面,我们结合河南省各个区域的调研,我们综合出区域经济软实力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我们划定了三大方面,区域政府软实力,区域经济软和区域经济软实力,从这么三大方面框定了三个一级指标、十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并且这些指标我在这块,这都有已经列表了,每一个指标下还有许多问题解释,这里面都有。并且每一个三级指标都赋予相当的权重。这个权重和指标,这个指标的设定和权重,我们不是凭着主观意向说给谁多少就给谁多少,说怎么得就怎么得。我们是经过长期的调研得出的。依据就是我们最初设计的六点式量表,通过这些量表,我们结合一些文献分析,把这些指标定出来以后经过多番实践调研,现在在实践当中觉得很认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依据这个量表进行调研。用调研数据做基础,才研究如下问题。经过前策分析,效质检验,这么多年我们调整很多次,经过不断地调整,得出了这些指标体系,可以说信度、效度还是很高的。在这些软实力指标的具体运用方面,我们首先用人口取得具体的基础数据,然后用人工计算效用值。我们是结合河南省18个区域,18大区域,选取了18大区域指标效用值,这个效用值拿出来之后分别计算18个区域分放指标加权,然后再计算出18个区域经济软实力的加权总效应用,根据这个总效应值我们进行排名。这里头我强调一点,我们没用这种软件,因为咱这个大部分很多都是为政府提供决策,为各个部门提供决策,用软件会有不准确。因为我们在实践当中得出来的结论,在软件上稍加做手脚,你想要什么结果,就可以有什么结果,所以我们在这个软件上全是用笨方法算的。

我们得出这个排名,是这么排出来,肯定是排出来了,我就不一定一个一个念了。但是有这么一个表格,排出来了。至于说哪块得多少分,综合效应指数得多少分?这似乎不太重要,重要是啥?我们找出了一种规律。就河南省而言,18大区域:

第一,经济软实力要素分布呈现一种非均衡态势。

第二,区域经济软实力整合能力,它存在重大差异,它这是重大差异。

第三,对区域经济软实力注重程度,各级政府甚至全社会都有普遍提升的态势。

第四,对区域也总体出来一个什么呢,哪个区域你要是说有区域本位思想的话,你这个区域都会落后的。

第五个,区域软实力跟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

关联我们也做了一个图表,并且这个图表也演示不出来,也都给排列出来了。那也就是说经济软实力,数值高的这个区域,它的区域经济发展指数也特别高,呈现出一种正相关关系。得出的结论有三个:

第一,区域经济软实力区域竞争力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第二,区域经济软实力区域经济发展指数也较强的正相关性。

第三,区域经济软实力是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

最后我们得出关键结论,有这么几个:

1、经济软实力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经济硬实力侧重支撑外延式经济发展,而经济软实力侧重支撑的是内涵式发展。

2、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区域经济,其发展都明显带有依靠硬实力为主的外延式发展特征,这是我们在考察河南18个地市以后得出的结论,那也就是说不管是区域经济还是宏观经济,它都带有什么呢?硬实力为主的外延式发展特征。

我们调研过程当中,调研了8、9个各个区域的产业集聚区,我们发现无论是说老的产业集聚区还是升级版的产业集聚区,它的规划和落实都明显存在着侧重土地,拼土地、拼资金、拼设备,用这个钢筋、水泥,来发展那个产业集聚区。所以我们即便是升级版的产业集聚区走的仍然是老道,简单式、规模式、外延扩大生产,仍然走这个老道。

我在2013年12月份参加一个中原财富论坛,就是咱们这个大河报,就是咱们这个中原财富论坛,规模很大,我参加了哪一个组的讨论呢,就是说产业集聚区的县长书记这个组的,我听完大伙兴高采烈汇报的时候,我探讨的时候就探讨两个问题,我说你这个产业集聚区的升级版从政府建立到结构的规划,你有没有啥?就是你政府有没有啥具体的规划?他们都答不出来。有两个人答的时候,那就是擦边球没有正面回答,那就看得出来,他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就是在结构方面没有规划。那也就是哪一块来的企业,只要你有钱,你就往这里塞吧,往这里来吧,如果按照这个形式发展产业集聚区,还要打造升级版的产业集聚区,那跟我们以前传统的产业结构,产能过剩的产业结构那有啥区别呢?正因为传统的那个产业结构产能有些过剩了,所以说我们想突破找出一个实验的窗口。那也就是说打造一个升级版的产业集聚区,如果按照这个模式走,那我总觉得离美好的目标,也越来越远。

第三个结论,那也就是说经济软实力确实已经掣肘了现代人的社会福祉,已经产生诸多危害,并且产生了越来越多潜在的风险。这些我就不细说了。

第四个结论,改变硬实力为主的发展方式,实现向软硬实力结合式发展是趋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在只注重硬实力为主推动,而没注重这个硬实力之外的各个要素的能量。而在现实当中确确实实存在着软实力这种人们都忽视的能量,可以打个比方说日本它各个方面都匮乏,除了大米自己能够自己自用之外,剩下所有都靠进口,就在这个资源贫乏的前提下,那么它能够保证世界第三的地位,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可以找一找。我认为软实力这块那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物质要素少,但是我发挥软实力要素,它能够极大地提升物质要素的价值。

我们河南省也是1亿2千多人,日本也是,但是这差距咋就这么大呢?所以说,经济发展方式能否转变成功,经济结构合不合理,我们不要把经济发展方式仅仅盯在经济结构有没有转型,服务多大比例上,我们更要看这个支撑的力度到底都是什么?如果力度不合理,你就是服务的比例或者什么比例达到那个程度,那么我觉得也是不成功的。

我向各位汇报的一个主要目的,那就是说我从经济软实力角度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这一个标准,供各位参考,也希望各位提供宝贵的一些建议,谢谢各位!

周文:下来崔朝栋。

崔朝栋:我普通话讲得不好,请大家谅解。我就是咱们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谢谢大会给我们发言的机会。我发言的题目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分配理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就是十六大报告说的,还有十八大报告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各种原材料的贡献参与收入分配。但是直到今天,政治经济学界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都把按劳分配看作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不可缺有的原则,生产要素分配与私有制经济密切联系起来,甚至把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收入与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收入也严格区别开来,认为前者属于按劳分配收入,是劳动报酬,后者不是按劳分配收入和劳动报酬,而是属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中的按劳动贡献分配,或劳动力价值,甚至认为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根源也是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半壁江山,对就业贡献率超过80%,如果在这其中提供的收入都不是按劳分配的收入,还怎么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还怎么通过国际比较衡量我国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及其在国内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并且以后很多企业都是混合所有制企业,这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如果说在这其中就业的劳动者工资收入像现在政治经济学教授所讲的那样,一部分是按劳分配收入,一部分是按劳动贡献分配收入,劳动、活劳动的价值,那么这两部分收入的计量标准应该如何不同?总不能一个企业的劳动收入有两个不同的计量标准吧。当然也有一些专家教授早就发现了这些理论观点与改革开放的矛盾,较好提出了按劳分配和按贡献分配。马克思按劳分配在现阶段根本就无法实行,并且他又强调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他的理论观点也就被很多人认为是西方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我也非常不赞同这种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政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为什么总是强调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当然首先是为了坚持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也就是说,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仍然把按劳分配限定在公有制经济中,不仅无法解释和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不利于深化改革,并且随着改革的推进,最终会导致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否定。因此,对马克思分配理论不能僵化理解和运用,必须发展和创新。那就是坚持其精髓和实质,尤其是其中的方法。并运用它分析、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

我认为马克思分配理论的精髓和实质是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收入的分配,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收入分配的内涵,首先是强调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正因为凭劳动获取收入是分配制度的一般原则,才使生产要素本身的分配决定收入的分配。也就是说谁拥有生产要素所有权,谁就可以必然凭借生产要素所有权获取收入,谁拥有生产要素多,谁就必然可以获得多的收益。生产条件分配决定收入分配的内涵,同时也强调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因为不言而喻,如果生产要素对价值的创造没有任何贡献,生产要素所有权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就不会有生产条件本身的分配。

并且我认为马克思对按生产要素分配合理性也对它价值基础的阐述,比西方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更为科学,那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非劳动生产要素是生产价值的条件和手段。马克思这一理论对现实很有解释力,再生产过程中人当然是处于主导地位,物只能是人利用的条件和手段,正因为物是人们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和手段,谁占有了它谁就可以进行生产经营获取收益,马克思才把生产所有制看作是生产关系基础,这难道对非生产劳动重要贡献还强调不够吗?谁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巧妇做不出丰盛的饭菜,但是你不能说美味的饭菜是巧妇和米共同做出来的,米是物质条件。

马克思分配理论,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性和合理性,尤其是包括并强调了生产要素本身分配是否合理的重要性。

马克思设想按劳分配的一系列前提条件,大都与商品货币关系密切相关,商品货币关系就不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基础,对于马克思讲的按劳分配与公有制的关系,我们就更不能僵化理解和运用。

第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是生产条件分配决定收入分配及其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逻辑延伸,马克思正是针对资本主义在生产要素本身分配不合理的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般原则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悬殊,设想未来社会应该是生产资料归社会共同占有,在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共同占有的社会里,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社会只能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进行分配。也就是说,马克思之所以把公有制与按劳分配联系起来,其实质是要说明劳动者个人直接拥有的只有劳动要素,没有其他非劳动生产要素。所以劳动者只能凭劳动获取收入。

第二,经济理论界一般也都承认马克思讲的基本按劳分配原则是按劳动者提供的贡献来分配,这一基本原则不正是按劳动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吗?认为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贡献分配的大小是根本对立的,没有内在联系,这不荒唐吗?如果按劳分配或者按劳动贡献的大小分配那还叫按劳分配吗?我们还会坚持这样的分配原则吗?

第三,把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收入与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收入严格区别开来,一个主要理由是非公有制企业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劳动力是商品,工资是劳动力价值;公有制企业不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劳动者是主人,劳动力不是商品,工资不是劳动力价值,而是按劳分配收入。实际上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一样都是市场主体,都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劳动力都是商品,并且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在扣除之后,剩下属于按劳分配动向的部分,大体上也相当于马克思讲的劳动力价值。正是从这种利益上著名经济学家认为,从价值分配对象来看,公有制企业的按劳分配等于非公有制企业的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第四,按劳分配或按劳动贡献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并行不悖的。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参与生产过程中以它的补偿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标准,那就是劳动力价值,但是具体到一个企业,它给雇员支付工资时主要根据贡献,绝不会不根据贡献,只考虑价值,从整个社会平均数看,劳动价值劳动报酬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围绕供求关系上下波动的,正如马克思分析工资表现为劳动报酬,表现为劳动价值,但实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

综上所述,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精髓和实质是按劳动贡献分配,它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贡献分配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公有制企业还是私有制企业,劳动者凭劳动获得的收入,只要能够体现按劳动贡献分配原则,都可以看作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或者都可以看作是按劳分配收入或劳动报酬。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阐述收入改革中,劳动报酬、劳动所得工资等概念,把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劳动收入统一起来,这不仅有利于同国际接轨,通过国际比较衡量我国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而且突破了目前政治经济学理论把两者严格区别开来这种无法解释现实也不利于深化改革的现象。我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有人可能会坚持说要是这样的话,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与资本主义分配制度还有什么区别呢?从市场经济的一般角度讲,就是没什么区别,市场经济分配的一般原则,是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它是按劳动要素贡献分配与按非劳动要素贡献分配的统一,其中按劳动要素贡献分配占主体,也就是说即使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也必须坚持按劳动贡献分配主体地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在收入分配中,不是以按劳动贡献分配为主体,那社会能稳定吗?经济能发展吗?马克思强调按劳分配或按劳动贡献分配,绝不仅仅是按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劳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手段。

但是,从市场经济特殊的角度讲,还是有区别的,首先是所有制的区别,也就是存在于公有制经济的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占主体,其次是体现关系中。正如习近平讲的,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因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也就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非公有制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同公有制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一样,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关系。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同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一样,也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关系。

现在中国之所以要坚持在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正是为了从根本制度上实现生产要素本身分配公平,在此前提下实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既有利于防止腐败化,又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大,不能归结于生产要素分布,而尤其是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公引起的。要真正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关键是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也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讲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际上也就是让公有制主体地位在城乡任何人之间怎样自由交流。

欢迎在座各位专家提出批评。

周文:下面第四位姚金伟。

评论人:那我们形式灵活一点,争取大家都有发言的机会,愿意的勇敢都发言吧。

周文:先自由点名一下,有人点名吗?

盛毅:不好意思,错了次序,这是主持人点评人,这是固定的我觉得这个会就是说,可能应该有一些随机的研讨会大家都来了。

周文:我们就是说灵活一点。

盛毅:崔朝栋老师讲的我觉得按劳分配,按劳动贡献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三者统一。按劳分配按劳动贡献分配,我觉得质和量要注意,按马克思理解,生产资料都是公家,个人向社会做贡献,只有一个要素,这个时候再分配,那就是社会和国家作为一个分配主体,做了一定扣除,这个扣除不是根据说公家生产资料大小来扣除,不是的,而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需要来进行扣除。并不是说看公家生产资料有多大贡献,扣下来,再看看你劳动有多大贡献,不是这个,所以这个就是说这个劳动贡献,按劳分配也是按劳动贡献,但是你下一个,按生产要素贡献,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个劳动贡献那是什么?那是把劳动资本看作平等的要素,大家放在一起,共同参与产品或者财富的创造,完了看看各自的贡献,这样来分的。对吧?所以这个按劳动要素贡献的分配,那你可能和按劳分配它俩在质和量是不一样的。

而且按劳分配的技术,这在价值形态上,是在创造价值形态上参与分配,郭老师也是专家,我看了您的文章,资本技术不是价值,你是建立不了的,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是形象生态,有的借用西方经济学,就是说劳动边际效益来进行贡献。这样的话就是说,按劳分配当中的劳动贡献,和按生产要素,把劳动作为生产要素,这个概念无论在质和量上是不统一的,这个你统一一下,这个要考量,我觉得是这样的。

郭飞:按劳分配为主体,它是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当中的最带综合性最大的分配方式,但是除了这个以外它有,比如说个体经济的自劳自得,并且社会上福利分配制度,福利收入这一部分。

评论人:这个有一个问题,比如说一些数据,比如说讲中国的经济收入差距过大,主要原因是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个相当有问题的,我们写了很多文章,我们也专门编了一些文章来反驳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实际上以现在来分析的话,大家都知道它实际上不成立的,因为现在真正的这个差距是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差距过大,对吧?那么美国的这个杂志或学者他们承认,中国工人对于中国的几十年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承认劳动者贡献,但是它建立在什么情况下?是建立在劳动工资压低情况下。就是说我们强势资本对弱势资本疯狂掠夺,导致了一个快速的资本积累,这种积累为那个投资提供了动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这一种发展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和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相一致的?我觉得这个从实践论来说说不过去,我们说共同富裕。

从理论上来说我觉得这个引用有问题,你这个认识到了马克思分配理论精髓或者实质是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所有者分配,但是你在论述过程中,你把劳动要素作为一个生产条件,来和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来等同、相等。劳动绝不是一个生产条件,所以不能用它这个,把它的贡献和资本贡献相结合,资本贡献是什么?资本的贡献是对于它创造的这个利润的贡献。我们一直没有理解资产阶级讲的这个贡献,他的贡献到底是什么?所以很多经济学家他们在考虑获取企业效率,民营企业效率的,是用盈利指标来分析你是不是有效率,同样的他们这个贡献是以像这种盈利创造多少利润,它只要压低了劳动的价格,他必然盈利。所以他压得越厉害,它的贡献就越大。你劳动者怎么样去,对吧?去对资本施加更大压力呢?而且在我们当前情况下,劳动者罢工、示威,都是非法的,是根本不可能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争取你合法权利。所以你现在讲的生产条件,这个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

这个话说得可能有点不妥。

盛毅:值得商榷。

评论人:这个需要争辩。另外我们利润分配,马克思当然认为是生产力相联系的。崔老师你说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恰恰我们要分析马克思他这个原有的表述,在原始社会,他恰恰是一个公有制,那个时候生产力水平是不高,但是它恰恰是一个公有制。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设想,是不是生产力无限发展?这个东西当然还有待一个研究。当然在马克思思想中,如果回归到这种公有制,到这个时候劳动者就会有一个尺度,分配的尺度,可能会最终回归到人类社会,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才是一个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正确理解,而不是说当然我们当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过渡形态,革命领导人的一些话就当成永恒真理,我觉得这个不是科学的态度。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

刘学勤:我是来自扬州大学商学院,我的母校是河南大学,这位校长是我老师,来到这里有一种亲切感,我讲三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就是我们经济体制改革,要注重五种市场经济三种机制,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有两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式;二是市场主导式。

第三个观点,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是政府主导式,今后改革的方向,我提出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第三个方向就是要构建一个市场政府福利相融合改革方式。这是我的观点。

下面我们来说在这个经济体制改革当中,要注重五种市场经济和三个机制。把市场经济体制划分为:

第一,自由市场经济;

第二,政府干预下市场。

实际上从他这个结合中外有五种市场,除了这两种以外:

第三,还有北欧福利市场,就是福利市场经济,市场机制是推进运动的引擎,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是这个飞机的稳定器,所以说第三种市场经济就是福利式的。

第四,是我们中国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主要是解决一个什么呢?这个视市场经济是私有制和自有制的产物,在政治分权下产物,在国有制情况下以及在集权情况下,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我们这个改革就创立了这个第四种市场经济方式,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五,现在在经济全球化下,这个市场对市场资源的配置,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国家,你像WTO,这很多了。现在这个资源配置已经扩充为一个世界,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这样有一个国际化的视野,人类历史上一共形成五种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我们要关注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个,就是说有三种经济机制。我们过去讲两种,一种市场,一种政府,实际上根据钱德勒的讨论,市场配置资源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管理,可能在过去小型企业管理,谈配置资源微不足道,谈到政府、谈到市场。现在有得一个企业已经大到富可敌国,比一个国家总产值还要高,所以第三种就是企业管理机制,它配置资源在有些特别是发达地区,要占80%。所以这是一个重要的资源。

这是第一个观点,我讲的这个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要注意五种市场、三种机制。要突破过去之前经济学的局限。

第二个观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有两种范式。

第一种,就是中国范式,我把它称之为什么?政府主导的改革范式。它的这个认识模式是什么呢?市场不足,由于咱们传统观念讲,理想的政府,建立了这样一个认识范式基础上,所以说政府是完美的,说政府是改革的主力、改革的主体,改革对象是谁呢?是市场和企业。那么政府对这个市场进行培育、监管、发展。对于企业进行发展并监管。它这个问题是什么呢?由于对这个政府官员的假设是公民的假设,所以它忽视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贪污腐败问题,过去我们叫寻租,现在叫俘获。所以贪污问题越来越严重。另外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楚,政府做了一些本应该市场来提供的这个事情,例如要想富先修路,现在地方政府穷了就要修路。修路在2008年的时候看了一个资料,它被称为中国十大暴利行业当中的之一。本来也就是政府拿政府行为应该来说,当然修路本来是公共问题,不应该政府来做。当然还有很多,时间关系我不举例了。这是主要的问题。这是政府干预。

第二个种范式,就是苏联东欧改革范式,它是市场主导型改革。

主要是什么呢?它的这个认识模式是,理想的市场,市场是完美的,而政府存在问题。那怎么改?改革对象是谁?政府。这是戈尔巴乔夫就是要建立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他改革代价非常大,把国家改掉了。但是也带来很多问题,经济震荡,政权不稳,改革的镇痛比较大。这个大家都知道,这是第二范式。

中国怎么改呢?我个人认为,应该结合世界存在的市场经济,应该是这三者结合。

1、市场。

2、政府。

3、福利。

福利呢,我个人认为就是说,中国改革的这个导向,应该构建一个市场、政府与福利融合的改革范式。你说李克强讲的要让改革释放红利,这个红利老百姓真正想不明白,这是以前的改革,是吧?这个要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所以说我个人认为,

第一个要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关于这个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个新古典综合学科有三个观点,第一个板块;第二,二次调节论,就是市场起决定作用,而政府呢,是二次调节。换句话说,就是市场是主力、首发,政府是板凳队员,这个时间关系,不再详细说。我个人认为是板块论,还有一种是融合论。这个板块论就是把这个经济划分为两块:

第一块是私人经济理论,这一块市场比政府有效。

第二块公共物品理论,政府比市场有效。

因为按照传统理论就是说,市场机制在公共物品部分是失灵,所以我个人认为政府边界也就是在公共物品,市场边界就是在私人经济领域。这是第一点,就是由市场在私人物品起决定作用。我们上午争论究竟是市场起作用,还是政府起作用?在私人物品,这个应该准确地说是市场起作用,在公共物品是政府起作用。

第二个,我感到政府转变政府职能,老百姓都没有得到实惠,更应该转变政府福利职能。我们知道西方国家建设目标并不是现代化,从市场经济到达40年代,他们目标是福利国家。我们国家是刚开始“四个现代化”,然后是小康社会,我感觉到四个现代化也好,小康社会也好,最终是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要让国民享受福利。所以说我认为:

第一个职能,要转变政府的财政职能,现在政府职能,过去叫政府职能、政府财政,投资财政,要变为公共财政。政府财政我们知道,我们的这财政支出大部分用到政府身上,我们知道三公消费大家都知道,大家没有关注到的是“四公”浪费,这个比三公消费,那只是小数点,四公浪费是什么?第一决策失误,咱们看看这个天天挖沟,这个挖了那个挖,这是决策浪费。第二,楼堂馆所。第三,形象工程。第四,政府工程。这都是政府财政所付的代价。

第二个职能就是投资财政,我觉得我们把这个都用于经济建设了,我们要真正转变公共财政,服务民生。时间关系我不讲了。

第二个,我个人认为要提供免费公共物品,提供高质量社会服务。我们有两个现象,大家可以注意,为什么查韦斯没有选上总统,为什么现在的乌克兰都争着要划归俄罗斯?就在于它的国民福利好。因为它的福利好,是什么呢?就是它的国企为民造福。

第三个,我就谈谈这个国企要进行改变了。

现在我们的国企为什么有人否定这个公有制?为什么有这样的声音?就是我们的这个国有企业,它不能让老百姓体会到它为民造福。你像最早国有企业为民造福是阿拉斯加,它卖的石油1千美元,那是80年代,现在3千美元,你都体会不到国有企业为民造福。委内瑞拉把卖的钱为全民分红,俄罗斯做法是石油超过28美元以后,这个钱国家收过来,收过来补贴到扩大的公共物品上,像水、电、气这些都是低费和免费的。所以咱们的国家搞阶梯价格,这个对公共物品提高,这个物次价高。

所以国企存在问题:

第一,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性,这个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讲了。

第二,它是贪腐窝案高发地。

第三,它是财税填补的漏斗。

第四,它是内部人控制的流入。

你像为什么填补的漏斗?这几年我们做的中石油,中国用了最贵油,财政补贴1千多亿,所以国企企业没有为民造福。为什么如果让国有企业真正为民造福,老百姓会收益,所以说我们要改革国有企业,使它真正的为民造福,所以这是我个人认为的,从中国的改革,必须是这三者结合。就是不要光提政府市场,改革来改革去,老百姓都没有得到实惠。最后还会走向分裂,所以这是我的发言。谢谢!

周文:时间差不多了,非常感谢大家踊跃地发言,那我们就到下半场来发言。大家先休息一下,然后我们接下来过10分钟再讲。

(茶歇)

周文:我们下半场就开始了,当然后面的话我们先讲,讲完过后集中评议,大家踊跃主动地自己来参与这个评议,好不好?当然每个人讲尽量控制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让更多的人有时间、有机会一起参与讨论,下面的话接下来第一个吕守军。

吕守军:我叫吕守军,上海交大,欢迎各位多多指导批评。

我报告论文是安倍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改革研究,这个论文在213页,如果有论文集上册的老师可以看一下。我汇报的这个论文内容主要有四个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是探讨问题,把我问题的提出,也就是问题意识。

第二,安倍经济学之前的日本雇佣体制。

第三,主要是安倍型雇佣体制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

第四,结论。

首先从第一部分谈起。

第一部分主要是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我论文问题意识,安倍经济学主要内容有三个:

1、大胆金融改革。也就是说日本的中央银行放松对金融管制。使日元贬值和物价上涨到2%。

2、灵活的财政政策,主要以对公用事业投资为主,主要投资建设桥梁、道路、港口等等。

3、对劳动力市场、能源、环境、健康、医疗等领域进行结构性改革。我的这一篇论文主要是对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内容。

安倍经济学要达到政策目标主要有两个:

第一,解决日本失去的20年里遗留下来一系列经济问题。

第二,解决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是两个目标。

我有一个图214页,对安倍经济学运行机制进行梳理,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一共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说第一个层次它的内容主要是位于这个图中最中心位置的经济循环,它的原动力是安倍政策实施的经济增长战略。这个增长战略推动了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进而推动企业扩大投资,进而推动企业增加对劳动者的雇佣数量和收入。劳动者数量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进一步扩大消费,扩大消费之后,进而改善企业的业绩。这是第一个循环。

第二个层次的经济循环,主要是指位于这个图中中间的位置的循环,它的原动力是劳动者雇佣数量和收入增加,这个动力推动了宏观经济环境的好转,进而推动了企业接受结构性改革,进而再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战略,经济增长战略进一步推动企业扩大经营投资,这是第二个循环。

第三个循环的原动力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好转,进而推动日本健全财政体制。财政体制的建立健全进一步消除由于利息长期上涨引起的风险,促进投资和消费的扩大,最终导致经济复苏,以及经济复苏进一步增加税收,健全财政。

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核心部分其实是能不能增加劳动者的雇佣数量和劳动者的收入,为什么这样讲?

首先从第一个层次来看,它的经济原动力其实是安倍的经济政策,来推动这个企业的业绩改善。但是从第一个层次来看,如果不能增加劳动者的雇佣数量和收入,就不能解决这什么呢?就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进而也不能使企业扩大它的投资。

第二个层次的原动力恰恰就是劳动者的收入增加和雇佣劳动者数量的增加。如果没有雇佣数量增加和收入增加就不能有宏观经济的好转也不可能有第三个层次的循环。从这张图中来看,最关键的安倍经济学能不能成功,主要内容恰恰就在于能不能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和雇佣数量。

纵观国内外对安倍经济学研究主要形成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第一种以美国克鲁格曼、美国本田葛朗(音)认为通货紧缩是日本经济衰退元凶,而安倍经济学可以消退这种元凶。第二种认为它是傻瓜经济学。比如日本的军膀子(音)教授认为在日本没有解决国债债台高筑前提下,就进行什么呢,日元贬值会导致他们原材料进口价格上涨,而原材料进口价格上涨以企业成本增加,成本增加过程中,企业反而为了减少它的成本,反而会什么呢?解雇一些员工。导致他们的雇佣不稳定,导致日本的经济难以复苏,这是第二种观点。

国内的一些学者,当然有易宪容,还有台湾一些学者,也对安倍经济学进行分析,普遍持有一个悲观态度。

我的观点认为,安倍经济学仅仅实施了一年,从宏观数据上来看,很难对其进行评价,但是从刚才我说这个图中的术语分析,机制的分析,可能更有利于我们理清安倍经济学,能不能成功,或者进行价值判断,可以作一个借鉴。

另外一个方面,这篇论文理论框架主要是借鉴法国一位学者理论,他对二战后劳资关系考察,相对来说比较重要。比如说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都是法国调节学派提出的理论,具体什么理论,我在第二部分进行了论述,也就是说安倍经济学之前的日本新功能体制。首先日本的经济体制主要以企业为主调节模式,法国调节学派认为使经济体制得以稳定的习惯,它的组织形式或者社会网络和行为类型等等这些凸显性结构,在这里涉及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积累体制,法国调节学派当然也是后马克思经济学派,我们中文经常翻译为增长体制或者增长模式,主要是指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相互平衡的再生产模式,当然这也是马克思当初的概念,基于这样的概念他指出生产部门和消费部门相互平衡的再生产模式。它主要是资本主义各个时期各个国家中长期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

这是基本概念。接下来就是在216页列的表,主要是日本一些学者,比如我的老师,还有一些日本的学者,比如连成南(音)对调节模式进行分析。他以调节主体的不同,就是以企业为主的调节还是以社会为主的调节,把调节的模式分为市场的调节制度的调节和国家的调节。当然我们现在普遍论述的只是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调节。它这里又加上一个制度调节,也可能会对我们理解政府和市场关系,提供一些小小的思想。

在这里他把调节模式分为五种模式。

第一,以市场为主导的调节模式,主要美国英国为主。

第二,以企业为主调节模式,主要代表性国家是日本韩国。

第三,以社会为主调节模式,主要代表性国家德国、北欧各国。

第四,以国家干预或者直接干预或者间接干预为主调节模式,主要是中国。

第五,以国家主导的协调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

日本雇佣体制特征和变化。

我把日本雇佣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战后到1990年,就是经济泡沫崩溃之前阶段。我把它叫做日本传统型雇佣模式,它的模式最主要内容就是长期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以企业为主体实施职业培训,按照企业职业类别进行劳资协商制度,像之前国企,长期雇佣终身雇佣等等。

这一种制度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它有内在灵活性,什么样的内在灵活性?就是说企业保证工人获得长期稳定的雇佣,在这个前提下,工人接受企业对他们进行的职业培训,而且接受各个岗位上的轮岗,并最终被企业培养成能够掌握多种技能的多能工,这是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第二个阶段,就是新日本型雇佣体制,这个体制主要是从1992年到今天,一直延续一种新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体制是1999年小野内容对企业进行修正,允许企业进行大量非正规劳动,也就是派遣工,2004年小泉政府进行第二次修正,允许制造业也采取派遣务工,也就是日本雇佣形式正式工职位越来越少,当然我们一直在说,日本小泉内阁改革就是新自由主义改革,内容也与此相符。从这种新日本型雇佣体制影响来看,企业大量采取了非正规的雇佣劳动,

当然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获得的利润,增加企业的利润,但是却大大地降低了什么?企业对劳动者收入投入,拉大正规劳动和非正规劳动收入,不利于企业的投资和扩大再生产。当然我们知道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国际贸易。在这里面由于消费者收入下降,消费需求下降,导致日本对国内投资下降,因为需求下降了。日本最后一个部分,就只能依靠国际贸易。依靠国际贸易,我们知道日本当然孙老师刚才讲了,日本是一个资源短缺型国家,它的输出主要靠技术。技术一个主要靠什么呢?又主要靠人力资源的投入。人力资源又主要来源于什么?谁对它进行投入呢?主要是以企业为主。也就是说,企业是技术开发最主要动力,最核心内容,日本政府基本上不承担这样内容,社会上也没有对员工培训机构。这恰恰是日本一个特征,也是日本劳动能力,就是人力资源不断下降,恰恰是因为非正规雇佣劳动者数量增加,企业不愿意对他们进行投入。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是,如果增加了企业对这些员工进行培训,那么会势必第一个增加企业的成本。

第二个原因是,企业对非正规劳动者投入越多,这些非正规劳动者技术进步越快,要求工资越高,同样增加了企业投入。

第三个原因是,企业为什么不愿意对非正规劳动者进行雇佣?因为他们任期只有5年,解聘以后他们通常会跳槽,跳槽到基本上是产业结构相似的这样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是原来企业的竞争对手。也就是说我们经济学里讲的,正的外部性外溢,在这里企业都不愿意使正的外部性外溢,就不愿意加强这种投入。

这恰恰是日本失去了20年主要原因。

第三个内容主要是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是对安倍经济学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阐述。

首先看安倍经济学它的内容是在雇佣形式方面,2013年创造了一个新的名字叫限定型的正社员,在这样的形式下对员工的解雇比以前更容易。在财政方面,主要设立了奖励企业多雇佣工人这样财政补助金,比如说10%补助金,你多雇佣一个人,发10万元给员工,你少缴1万块钱的税。但是这样的政策得到了企业界的普遍怀疑,为什么呢?因为只对交税企业才采取这样的措施,日本企业73%是财政赤字,也就是说不交税,3/4企业是不享受这样待遇。还有即使享受这样待遇的企业,他们倾向于更多雇佣非正规劳动者,而从政府得到这10%税收补助以后,马上把这个员工解雇。也就是说这样的政策,也就没有达到它的目标。在这里还有安倍经济学在其他的政策上,你比如把生活雇佣保障金也进一步降低,等等这样的政策。

从这个结果来看,虽然安倍只执政一年多,但是可以看到,日本的非正常雇佣人数急剧上升,现在已经达到1/3,也就是说日本1/3的都是非正规劳动。也就是说他们技术会进一步下降。

结论主要有四点:

第一,安倍经济学的主要产生了两个恶性循环。

1、在日本以企业为主导的调节模式下,安倍经济学进一步导致了非正规雇佣劳动者人数的增加,并导致劳动者整体收入下降,进一步导致国内需求下降,进一步导致企业的投资减少,接下来就是企业进一步减少劳动者的雇佣数量,导致劳动者整体收入的下降。这导致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2、非正规劳动者人数增加,导致企业对非正规劳动者职业培训的进一步减少,阻碍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提高。导致社会的生产力下降,导致日本在社会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进一步下降。

这是第一个结论。

第二个结论,就是日本安倍经济学能不能成功的关键,我认为主要在于正规劳动者雇佣人数的增加,但是安倍经济学并没有这一方面的内容,反而操纵日元贬值,引起能源和原材料等进口商品上涨,加重了劳动者生活负担。

第三个内容,主要是安倍经济学它对财政的补助就是有一些财政补助给优秀企业,促进日本企业的投资。但是其实这一种效用可以看出,就是日本的企业尤其是优秀的企业,他们并不缺少这个资金,内部的资金,而是缺少投资方向。他们得到这笔钱而没有放到投资上,而是放到了股市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股市从安倍上台以后,基本上翻了一番还多。很多人从股市上判断安倍经济学的成功,我认为恰恰不是如此。而是因为日本的企业把从政府得到的资金,投入到了股市中。

第四个内容,日本出口主导型积累体制,强烈依赖于亚洲友好经济关系,尤其依赖于中国经济稳定,但是我们知道2013年李克强经济学,开始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中止中国扩大财政支出提高财政需求的做法,这也不利于日本向中国的出口。

总之,这个结论就是我认为,安倍经济学现在创造的比如股市上涨,可能只是一个虚假的繁荣。从长期来看,不过是昙花一现,有可能甚至是日本失去了30年的开始。这是我的汇报,谢谢!

周文:下面请陈老师演讲。

陈老师:我是来自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我提交的论文在论文集的63页,中国制度变革的理论自信与创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这一块可能有的老师认为大家都听过,我现在是因为中央强调理论自信,我想主要是马克思的理论自信。感谢大会给我这样一个发言的机会。首先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建立中国制度变革的理论自信。

可能岁数大一点的老师都知道,在80年代,因为中国从改革开放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但是传统理论是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是不能相融的,这个大家熟读马克思经典都知道,经典的马克思者都否认社会主义是要搞市场经济的,对不对?这一点在80年代中国的马克思者利用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政治经济学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或者市场经济以及所有制结构和社会所有制结构的划分,还包括体制和制度的划分,还有这样一个什么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理论的探讨。

做了这样一些理论工作,中国共产党在90年代,大概应该是十五大吧,才正式确认中国的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以通过这个理论就使得这样一个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够相融,而且30年的改革开放也证明了确实是这样一种理论。当然有很多问题,因为以上的老师谈到存在问题很多。但是证明了这样两个是相融的。

但是我认为90年代以来,要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这样一个转变肯定不是革命,就是一个制度变迁,那在这个制度变迁问题上,我认为在理论建立这样一个主导声音,不是马克思,是新古典经济学,不管你怎么讲,你或多或少你都有这样一个运用了它的概念, 但是这些概念的核心,就是他的核心不是马克思,是新古典经济学。最核心的就是分析方法,李克强主义。

所以我认为什么呢?我们不仅在前一个问题上要树立马克思制度自信,在制度变迁上也要树立马克思制度自信。马克思就是在研究生产关系,在古典经济当中最突出,非常鲜明。而制度是什么?制度不就是生产关系吗?社会关系,不过是社会关系的异化形式而已。所以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这样一个自信,应该建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必须要强调这个所有制理论,就是因为我认为资本论主体理论就是生产关系所有制理论。当然资本论,马克思是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它揭示了什么?这个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揭示了这样一个本质。我认为它研究的制度,就我们都知道是所有制基本制度,五大形态的社会体系,马克思把这个规律给我们揭示出来,对不对?揭示了这个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这样一个利益的对比,对不对?以及这样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什么?用他的这样一个哲学观点,推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让社会进步,通过革命来实现。这样一个所说的制度和我们这个地方所说的这样一个计划体制下,市场体制转变的这个制度,这是一个概念。

因为我所说的制度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上要合作,要交往,对不对?那么这种合作的持续怎么来?你要怎样由一种体制制度变到另外一种制度,比如说这我们知道在计划体制下,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依靠什么?你的职位来界定我们之间的合作关系,比如说厂长、车间主任、工人,来建立我们之间合作关系,否则的话,这个计划体制也不行,我不听你的,怎么生产?对不对?这种制度要变迁到什么呢?市场制度下,而市场制度我们都知道,就是靠资本家、工人、技术,按照现在分析的概念或者理论,无论是见解也好,靠这个来界定人们之间在合作中的秩序。

所以,因此我认为什么呢?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所有制理论,无论作为创立马克思制度,我们说制度是这个制度,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但是我认为在马克思生产关系问题上,这是我多次在大会上讲过,这是一个二维体系。

其中生产关系所有制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给我们做了论述,我不再多说。

另外还有一个理论,就是提出来了,没有深入研究,没有专门研究,这个我是在去年一篇论文专门发表在学刊上,就是考察马克思二维生产理论形成的一个系统考察,实际上在创立唯物史观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了,就是从这个二维来分析。其中还谈到什么?这个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它就是人们之间的合作,而且它特别强调什么?交往。大家知道熟悉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在那个地方谈到什么?交往形式、交往关系,对不对呀?强调这个人们之间的物质联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我认为这就从第二个层面来谈生产关系。

第三个话题就是要创立依赖于范式经济学,从而树立中国变革的理论自信。

当然这个生产关系二维理论,我不知道可能有的老师不同意我这个观点,那我说我在这个地方再强调一下。

一个就是他们分析角度不同,因为我们知道生产关系马克思是从一个社会经济大系统当中,一分为二,概括出一个高度抽象概念。另外一个概念是生产力,对不对?那么这样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大系统,从不同角度来看,那从不同角度来看它当然有不同的概念,无论是法治,它是从两个角度来看的。一个就是表面的这样一个形态,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关系。另外一个就是生产要素必然结合的角度来谈所有制问题。所以这是第一点角度不同。

第二点我是想说它分析的层次不同,而且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的这样一个范例。当然我说熟悉资本论的老师都知道,在第一篇第一卷,可以说是商品货币篇里面,马克思主要运用的是什么?因为他这个地方分享什么?商品在所有者之间平等交换,平等的合作关系。对不对?而且接下来他得出来,商品是天生的评论派,这个大家都很清楚这一句话。在接下来的这样一篇当中分析矛盾,劳动力买卖的时候,也用生产关系依赖于分析人们的交往关系。所以在那篇最后,他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因为资本论是要揭示本质的,所以他是用这个东西作为讽刺资产经济学。显然这是从这个层面看生产关系。他是这样说的,他说劳动离了买了卖,在这个地方确实是天赋人权。这就是从我们刚才说的现象形态看到什么?人们之间生产的关系。然后他接着又继续说,离开流通领域,我们的面貌就起变化。为什么会起变化?这就是所有制理论才可以普及出来的。

因此,我认为什么呢?因为马克思在他的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当中,大概我算了一下,大概连空格标点符号1700多个字,专门谈前资本主义人的依赖关系,以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和市场长经济下物的依赖关系。大家都熟悉,在那个地方,他把人的社会发展史分为三大形态,就是人们依赖关系产生和资本主义这个物的依赖关系,这是马克思的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未来社会他们没提什么依赖关系,他们是个性自由或者个性发展,是这样一些等等的概念。

我在第一篇论文当中,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中,我认为比如说,是要讲究这样一个理论体系的对称性美感的话,我建议未来一个可以叫做自由依赖,而且这个自由依赖在现代社会我们看出来有影响,比如说现在和平组织就是一个自由依赖,包括网站设计很多都是自由依赖,当然这是我的观点。一直我认为什么呢?马克思生产关系依赖于是在另外一个层面来看的关系,而这个依赖关系就是讲人们之间的合作问题,或者持续问题。所以,因此我就强调一下,马克思所说的这样一个物的依赖关系,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产权。

所以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结论,因此我认为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生产关系依赖于创建马克思制度理论,而且我认为什么?马克思当年为了这样一个社会实践的理论任务要求,因为当时就是要揭示本质,而且做这个还会把本质掩盖,大家都知道,对吧?是不是呀?因为它就是一个表明的东西,当然是相对而言的。因为理论都是属于带有本质的东西,之所以分析层次不同而已。现在就要这样一个什么呢?社会实践的要求,因为我们就在做什么呢?这样一个资本变迁的计划向市场体制转变,怎样使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更和谐,如果这样做了以后,我们也知道本质,对不对?

因此,我主张虽然这一块…而且还有理论妥协,为什么?因为马克思这样一个经济学是客观形式,因为我在今年河北经贸大学发表一篇论文按照这个来做,我认为马克思生产力也是一个二维的。这个我就不具体讲了,我在这里强调就是说,这个从知识、科学、发展这样一个规律来看,首先要在古典、近现代知识发展是一个细化,而马克思经济是没有细化,我们都在政治学大筐子里面来做,我们这样做也很难做。我认为在马克思生产力二维的生产理论和生产力理论,就像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但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识不到自己的理论概念,把一般经济得出的概念用在其上面,但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认识到这一点,这是第一点。第二,马克思所有范式经济学能够揭示生产关系更本质的东西,但是制度这一块没有做,就是我说的持续立法应该做。这样三个理论发展方向。包括刚才区域经济学,这个基本上西方新古典主义,为什么反对马克思?因为马克思没有在一个区域发展。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

周文:刘刚讲一讲。

刘刚:各位老师好,我今天上午发了一篇论文。文章一开始是想介绍一下剩余价值理论,如果用到现在我们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就是竞争力理论跟价值链研究,尤其是价值链和竞争力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竞争力这样的问题,看马克思的这个理论研究能不能对这个有所借鉴。当通过分析我发现,比如说马克思在这方面的解释力非常强,一开始想写1千字,最后写1万字,写不完,分了两部分,这是上半部分,今天只介绍上班部分,就是产业内的东西。

竞争力和产业链是非常热点研究,尤其是产业集群研究,像我们说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竞争力等一系列影响非常深远,尤其对我们国家现在一个工业区各个地方政府的一些很多都考虑这样一个理论。实际上这个理论一方面是一个热点理论,另一方面它实际上也是一个边缘理论。在经济学当中,即使是在经济学分支学科里边,竞争力跟价值链研究的理论也没有能够上升到正统理论式结论,更多理论研究在使用一个战略分析思路,或者是用一种经验论证式思路。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我在这个论文里面做了一些简单梳理。

一个简单问题迈克尔波特最早使用理论基础研究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以产业组织为基础,迈克尔波特,是竞争力代表,在他最初的这个研究当中,他也是以这个为基础的。但是在接下来研究里边波特几乎是完全抛弃了这个框架。他形成了一个自己经验的框槛,为什么抛弃这个框架?一个大家非常熟悉,产业理论研究就是研究同行业、同产业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波特发现如果要阐释企业的这个竞争策略和竞争行为的话,其实更重要要涉及到这个产业与产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而且不同行业的竞争与产业内部的竞争要同时来分析。而在产业经济学当中,虽然西方经济学有产业经济学,但是这两者考虑到一块是比较困难的问题。但是在政治经济学当中,这也许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优势,丁老师也在这儿,我们理论平均化分析,我们的价值转型的分析,一个主体就是从产业内到产业间,而且产业内和产业间是纳入在同一个模型当中的。波特把这种分析叫做现有竞争者的竞争,与拓展的竞争,这个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和拓展的竞争,波特认为在理论上是没办法处理得。所以他习惯于就用经验分析,也就是我们发现他用五力模型,就是五个竞争力模型。我在理论梳理部分,一开始部分我指出一个重要理论起点,就是我们经常在讲竞争力的时候,通常容易忽略波特自己也对竞争力做过定义,就是侯老师说得很对,他们对其观点就是利润率。所谓竞争力就是生产率,生产率是什么?是劳动合资本的投入所能够带来的这个产品的价值,它跟我们平时说的这个生产力不一样,因为我们平时说的生产率是什么,我投入的劳动带来的产品数量,而波特说产品价值,实际上我们重视的产品带来的价格收入,而投入的资本,只能是劳动和资本消费的价值总量,实际上就是成本。所以他的竞争力指标,就是一个收入除以成本,收入与成本之比,其实就是一个利润率。

所以我们可以说把这一个波特的研究就可以把它这个还原为一个利润率,而在马克思经济学当中,就像老师们熟悉政治经济学不再多说,尤其是利润从价值转型之后,我们说一个企业的利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剩余价值,他自己生产多少剩余价值,同时通过利润平均化之后,资本构成不同产业之间还要形成一个剩余价值的再分配,我们可以说一个企业的利润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他剩余的就是剩余价值,在剩余价值再分配当中,还有这一个占有多少剩余价值,当然这一个资本构成低的产业部门,它占有别人的剩余价值,构成低的产业部门,它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又被别人占有。实际上我们在政治经济学通常在简单使用这个逻辑的时候,当然我不像丁老师他们这样,非常高深的这个理论把这一个问题逻辑跟模型难题展现出来。如果我们只是从最初意义上来使用它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它有很强的解释,这个框架本身就有一个很有意思,企业内部与产业竞争,产业与产业竞争,马克思通过区分剩余价值跟利润差别,就把它分开了,这样一个分开不但不是迂回,还对我们有帮助,因为有这样一个工具,我们就可以使用一个很有意思变量,我们通过利润率平均化,一个行业的剩余价值与这个行业利润量不一样,我们可以用这个行业的利润除以剩余价值,称之为利润剩余价值比率。只要利润平均化结束,对于一个行业部门来说,它的这个利润跟剩余价值的这个比率,就是确定的。这是刚才卢老师说,商品是天然的平台,只要我们生产是商品,利润平均化结束之后,对整个行业部门来说,我们这一个商品价值都是明确,这对大家都是明确的。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谁的生产效率更高,谁的生产效率比同行业企业生产效率更高的话,这就是我们说的个别劳动时间就比别人的劳动时间低,就会形成超额剩余价值,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马克思讲的利润和剩余价值不一样,但是在同行业竞争当中,大家的价格都是相同的,我要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或者说我获取更多剩余价值,我的获取超额剩余价值这些行为,跟我获取超额利润的这些行为,在同行业的这个,或者说在利润与剩余价值比率相界定情况下是一样。

不一样是行业之间,在行业之间它涉及到我的剩余价值可能会被别的部门占有的,就涉及到有高有低的差别,在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剩余价值占有问题。

通过这样一个概括,我们可以简单说在马克思这里,利润可以换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占有。而企业围绕着剩余价值生产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这一个利润平均化的对比基础上,行业之间的利润平均化对比之上,同行业剩余价值差别。不同行业差别,主要体现与剩余价值再分配形成差别。我们通过这样差别,就可以把行业内部的竞争与行业之间竞争同时放在一块。通过这样比较,我采用了两个分析工具,一个是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同行业内部的效率差异问题,使用一个效率差异的逻辑,如果完成这个分析,我们涉及到部门与部门之间,这里涉及到一个价值问题,我们也可以简单说一下,如果涉及到部门与部门的价格问题,这个竞争的话,我们说如果它执行的是一个生产价格,也就是执行的是利润平均化那个价值,部门与部门之间是不会出现利润率差异的。所以我们说,各行业之间如果还能出现利润平均化之外差异,只有一个因素,就是它没有执行马克思所说的那个生产价格。也就是在生产价值之外,还有一个市场价格。这个市场价格生产价格不同,部门之间也会形成这一个利润率的差别。这样一个差别,现在马克思经济学当中也通常使用叫做结构性稀缺,通过结构性稀缺来分析一种垄断和剩余价值的在行业部门分配,讨论利润率的差异。

通过这两层逻辑,我们可以把这个价值链和竞争力分析逻辑拓展开来。当然我这篇论文主要解释前面一个问题,产业内部的竞争。产业内部竞争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在我们讨论产业内部竞争的时候,可能有一个重要的因素经常被忽略,或者马克思在分析当中有时候也省略。这个大家很熟悉,就是在讨论利润率平均化的时候,涉及到部门与部门的差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异的时候,我们通常讲的是资本有机差异,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差异,就是周转速度差异,周转速度的差异,也有行业间差异。所以我们说利润平均化的时候,一个部门它的利润剩余价值比率,利润除以剩余价值的这个比率,既体现它的资本有机构成,也体现了它的资本周转速度。这就有意思了,既然体现了你的资本周转速度,同样的逻辑,我们在利润剩余价值比率既定的情况下,如果我的周转速度能跟我同行业的企业的平均周转速度还要快,我也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只不过这个超额利润我们可能不能简单把它说成是超额剩余价值,因为这个超额利润获得过程当中我没有直接形成,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之间的差别,完全是周转速度变快而已,我也可以获得更高利润。虽然说这个逻辑,我们也可能说企业更高的利润实际上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单位商品利润率,一个单位商品自身的利润率是多少,我如果单位商品利润率比我的同行业企业高,我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我的周转速度更快,当然在我的论文里我觉得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在这个基础上,为了讨论利润率这个剩余价值生产的差异,大家回忆马克思在相对生产部分,重点介绍两个部分,一个是协作一个分工,在介绍协作和分工的时候,通过简单协作,分工马克思看来是更高级协作,通过简单协作和分工的这个差异,马克思阐述了这两个对于生产效率差别,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再拓展,实际上马克思讲资本周转就强调,协作和分工会不能形成周转速度差异,也会,协作分工分别形成周转速度差异,也会对企业之间从利润率很大差异,我们提到丰田生产方式就是零库存生产方式,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加速资本周转速度,所以它并不是每天对产品生产小时小了,但是周转速度更快,获得利润率也可以提高很多。

大家很熟悉马克思把分工分为个别分工和社会分工,如果没有分析这个产业集群,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的这种拓展,我们完全可以套用到简单协作里面,既然分工有个别分工与社会分工,协作会不会形成,企业内部的简单协作与企业之间的简单协作,我们看到产业集群其实有很大这样的特点,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协作关系,我在论文里面也讨论,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周转速度,有了这样一个逻辑,我们就可以对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其实有一个更为客观的判断。我们经常说中国制造的中国产品竞争力低,我们谈竞争力低的时候容易忽略一个问题,一个企业竞争力取决于两个问题,单位产品的利润率,同时是周转速度。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很多中国制造它生产的产品不是品牌化的产品,它的销售时间非常短,虽然这个产品本身的利润率很低,但是我的周转速度更快,我获得利润率更高的。按照这个道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的产品可以经常降价,其实降价的同时,由于我的产品跟其他产品差异幅度非常小,我小幅度降价往往能够大幅度提高我的周转速度,而周转速度带来利润率提高是非常大的。中国制造相对优势有一个更为客观认识,我们不能简单去判断中国的这个产品和现有发展模式,例如我们有一个现在说的新的问题,就是随着国际的生产,生产跨国转移将进一步实现,我们明显能够看到全球生产范围当中的会出现一些新的外围国家,比如说南亚,比如说拉美、比如说非洲,他们会和中国类似也形成更快的资本周转速度,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当中国制造以更低销售的时候,我能够转让是我的周转速度非常快,我把这个称之为周转资金,中国以让步周转资金的方式和其他发达国家构成这样的合作。那么如果中国现有的世界工厂地位能够跟这些新外围国家,新的外围国家形成交易关系,那么这种让步周转资金的这样一个好处,中国是有可能参与的。反过来我们说发达国家正在重建制造业或者再工业化的过程,其实一个重要的意义不是在发达国家本身形成多大的就业,而是发达国家要重新拿回它作为生产中心的地位,让这些新的外围国家绕过中国,这些形成新的周转福利我们就可能错失,如果我们单纯批评单纯利润率过低,在周转当中优势,尤其是我们现在正在可以利用世界工厂能够给我们带来未来新一轮全球分工当中,重新定义自己地位这样一个机会的话,我们过早去竞争不是周转资金,是竞争技术资金和品牌资金,可能现在不完善,我们现在最需要竞争也有能够跟发达国家向竞争就是我们已经拥有全球生产的地位,把新的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全球生产体系机会,让他们与中国对接,他们形成的高度的周转速度,谁做外围,谁都有高度周转速度,有可能我们国家更多分享,这可能中国制造在这个过程当中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按照这个逻辑,竞争力和利润率和价值链分析可以完全按照劳动价值来分析,按照劳动价值论来分析的时候,我们对我们的认识可能会比我们传统的价值链的这个分析,它的这种经验式的分析可能会更深刻,一些观点可能会更有意思。当然了,这个涉及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竞争,这个没有时间再展开了,这篇论文也没有写完这一部分,谢谢大家,就是这些观点!

周文: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一组气氛很好,我们来的大腕都很多,我们现在最后的话,就是我们来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刚才都说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我们来到你们这里非常感谢你们提供这么好的环境和平台,所以我们也很想听一听我们仉主任的一些高见,最后我们请仉主任发言!

仉主任:感谢大家,欢迎大家!

我首先感觉到照顾不周,接待不周,刚才大家提到有很多好的PPT大家没有欣赏到,这是我们安排上的疏漏,请大家见谅,现在弥补也弥补不了了,还有一些照顾不周的地方请大家谅解。我今天本来是想听大家讲,我看来了很多著名专家学者,既然主持人点名,我支持主持人的工作。我没有给大会提交论文,而是提交了一本思考书的提纲,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的提纲。刚才听到孙博士还有其他几位专家的发言,刚好和我思考的内容有一些重合的地方,我也很受启发,很感谢!我的提纲在这个论文集里面,我诚恳地希望大家能提出来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当面提出来,也可以以后我们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讨论。可能有必要的时候,我可能会邀请大家再来郑州,来共同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关于经济增长,我思考的比较早,但是动手比较晚,89年的时候,1989年,我曾经申请过一个项目,那个项目叫做东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研究。在论证那个项目的时候,我仍然记得,当时是冒了一点风险的,当时我就想过去比较经济学,在进行经济体制比较的时候,往往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然后找出来他们的差异,找出来他们的一些不同点。1989年写那个论证报告的时候,想的是我通过比较,找出它的共同点,找出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它的一些共同的东西。当时有人还提醒我,你这样是不是承担风险?因为那时间的政治环境和现在还不太一样。我很感谢当时的河南省批项目的那位同志,也批准了。批准之后,后来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就出现了政治风波,后来我又出国两年,研究的方向也变了。所以那是一个流产的题目,后来也没有结项,就搁到那个地方了。但是这个问题仍然在脑子里面萦绕。到90年代的时候,90年代中期,96年的时候,又形成了一个项目,经济增长模式比较研究,后来出了一本小书,经济出版社出了。再后来就是一直在关注这个东西,经过这一段的思考,我形成了这样一个提纲。诚恳地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刚才我听到,大家议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两句话,就针对两句话发表我个人的一点随机的想法。

刚才在讲到这个大家讨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该怎么发挥作用?市场该发挥什么作用?大家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着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1954年提的,那已经是60多年过去了,它有这样一句话,他说聪明人不讨论市场和政府的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这句话怎么理解?难道我们在讨论它的关系问题,我们不聪明吗?我也讨论过,也参与过这些讨论,我觉得这些问题是可以讨论的,也是应该讨论的。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也不是因为我们不聪明。

刘易斯这样说,他说错了吗?他也没有说错。按照我的理解,他讲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时候,该强调哪个方面,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你应该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政治环境、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强调的是不一样的。这一个时段,可能更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在某些方面发挥作用,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另一个时段可能强调这个市场在某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我听到刚才大家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想出来刘易斯的这样一句话。

刘易斯很聪明,我们大家也都很聪明,都是可以讨论的。

另外一句话,就是刚才听到孙博士介绍,前两篇论文讲经济增长质量,你讲的是这个软实力、硬实力对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方面所起的作用。这样使我想起来另外一句话,是我在不久以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媒体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就是一些同志对体制提出来批评,比如说这样一句话对我印象很深,他说某些人把污染和雾霾竟然也归结为体制问题。

这句话我思考了很多,这句话就是把环境污染和雾霾这种现象也归结为体制。他意思是认为很荒唐,不应该这样归结。但是雾霾和污染,和体制有没有关系呢?没有一点关系吗?这个就是刚才孙博士你讲那一个软实力、硬实力的问题,我觉得这个软实力里面我不知道,孙博士你包含了哪些内容?我想应该把体制因素也包含在软实力里面。

孙世强:有,这个表格里都有。

仉主任:应该是有这样一个问题,应该是包含在软实力里面的。前一段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小的研究,没有发表,只是在我们河南省,也是在好几年前的,那时间还是徐光春书记的时候,一次他召集几个专家座谈,在一个会议上,讲了一个关于经济增长质量,如何提高河南省经济增长质量这样一个问题。当时我说,我曾经做了一个小小的研究,把中国的经济增长和韩国、日本的经济增长,做了一个不太成熟的比较。就是比较的结果是,从不同的时间开始,经过大致相同的时间跨度增长,增长速度也都是两位数以上,但是日本和韩国经过几十年的增长以后,它的人民生活品质和质量比我们高。我们也经过了这么几十年的增长,两位数的几十年的连续地增长,我们财富的积累,我们这个生活品质的提高,不如韩国和日本。起点差不了太多,当韩国和日本在50年代、60年代开始增长的时候,和我们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高速增长的时候,那个差距也不是很大。但是经过几十年的,二十年、三十年的增长以后,这个财富的积累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就出现了一些差距,为什么?就是我们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经济增长质量不如他们。

这时候我把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大体上分成四个组成部分,我们的经济增长质量。

第一,有效地增长。那就是有经济活动的发生,提供了有效地产品和服务。

第二,无效地增长。有经济活动的发生,但是没有财富的积累。

第三,危害地增长,增长不如不增长,这种增长拉动了另外一种增长,使GDP增长速度加速,但是它是一种危害的增长,比如说一些污染企业,水污染大气污染,使治理污染也拉动GDP的增长,造成人们健康受损。

第四,虚无的增长。这个大家也知道,是统计数据上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无效的增长,为什么会出现有害的增长,为什么会出现虚无的增长?

在这里我们的经济增长成份里面有这么多的杂质,国家有生产力发展问题,有体制问题,有科技问题,不能回避,包括我们的经济方面的经济体制,我们的政府机制的某些方面,不是从某些方面,包括我们的吏制,为什么都搞那些无效增长,为什么都搞那些有害增长屡禁不止,吏制问题,干部选拔人员问题,还有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所以说,刚才孙博士你讲到这个软实力的时候,我想你在讲软实力的时候,也一定要把这个体制、机制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好,我就想起来这样一句话,就是在我们的大媒体上提出来一种是,有些人居然把污染和雾霾完全归结为体制因素,是不正确的,如果要排出体制因素,没有体制因素,也是很荒唐的。我的那个提纲里边,我说的这些内容当然还没有显示出来,在某一个摘录里面,会有这样一些内容。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周文:我看谁愿意讲?

李济广:何老师让我说说我就说说。我是江苏的,按照学术会议发言,我只谈一个问题就是所有制问题。为什么谈这个问题呢?不单单像有人说的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我想谈研究范式问题,我觉得樊纲在中国资产经济学当中还是很有水平的一个。研究范式马克思的经济研究范式,从价值论发展,经过剩余价值论,经济分析理论,最后到公有制这个必然性的要求,资本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式比较多,一个比较主要的,它是边际分析,然后要素明确,然后竞争垄断这一块。

对于中国影响比较大的第三个范式,应该说修正研究范式,表面讲社会主义,完了可能说得不是。我最近写生态一些论文,一些主编和社科专家表示你说这个,因为我写得东西不可思议,政治的问题或者具体来说吧,你说是比较马克思怎么批判资本家追求利润,追求经济增长,不管科学生态,你讲这个理论。你举的例子净是中国的例子,这不是讲矛盾吗?你要举西方的例子。那我们讲政治经济学,讲私营经济,私营经济是资本主义性质经济,这种我们没有很明确的。那我们中国公有制经济20%左右,80%是私有制经济,那马克思提出来那个资本私有制行为方式,那是没啥区别,有的人说是,我们说资本主义揭示得多,那说一点理论不懂了。我们说研究范式问题,就是说一切理论研究,都跟它的基本理论有关。你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一切问题,都和经济理论有关,你排出了矛盾价值论,排除了公有制,那你就不是马克思经济学。你说我是社会主义,判断是不是社会主义,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你是不是社会主义?你是特色社会主义还是特色资本主义?判断唯一标准,公有制为主体还是私有制为主体。所以判断你是不是共产党,唯一的检验标准,你是不是主张共产,你不主张共产,你就不是共产党,你要主张共产,你就是共产党,这是非常明确,非常逻辑的问题。

研究一切经济问题,你或者是马克思范式,或者是资本主义范式,生产问题不全是社会主义问题,但是和社会主义是有关,我写的文章说了,那个专家评了,说你是资本主义,美国生产这么好,中国生产这么差,你怎么能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发展?但问题实际上我都解释了,文章中都提到了,你说是公有制有利于生产,那你什么叫公有制?王中国(音)写一篇文章,说公有制是有含义的,谁占有、谁支配,谁收益,还是谁收益?最终落脚点,李清明(音)有一个文章,说苏联失败不是社会失败,那已经不是社会主义了,不是共产主义,是官僚资本主义失败,那回头我们来评价我们,别说我们啥主义,最低一条我们的国企企业是不是合格公有制,是不是完善公有制,我们公有制占有权支配权收益权,用那些公有制内涵来衡量衡量,是不是合格的?有些人会有这个疑问。

所以说王老师在这儿,你没有搞好,所以你别搞什么公有制,就是说你现实的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是两个概念,两个不同的东西。你没有完善那你公有制肯定是没法做的。那么就体现不了马克思的原理。当然资本主义,你一看美国挺好,它有原因的,那我跟他讨论了,它是一种时间剥削、生产剥削,体现的是世界,美国那是西方世界资产阶级,他搞第三产业,把污染都搞到其他国家。我们在污染,他在消费,我们在浪费空气,我们浪费土地,另外当时不但是一种因素,我们说是多种因素,我们说谁占有?公有制是人民监督人民管理,有人民监督人民管理,这个项目建还是不建,这个市长说的算,那不是公有制,人民说了算是公有制。所以你用现在说公有制私有制问题,现实和我们法治说的那个道理根本不一致。 当然我今天说的话,肯定很多人理解不了,实际上作为马克思经济学,离开了马克思为基本理论,那就不再是马克思经济理论。我们说混合所有制,就有问题了,怎么混合?会不会把公有制混没了,你非得让私有制混公有制,为什么不让公有制混私有制?我们说医院搞私有,学校搞私有,文化事业搞私有,国有企业只能在某些重点领域发展,那和吴敬琏说的国有经济退出经济领域有什么区别?就说公有制不好,让私有制混进来把公有制搞好,没有这个理论自信的表现。你让私有制混进来,如果让公有制控股,那私营企业起不到什么作用,现在中国很多大的公司都是香港股份占10%左右,那都是私人的,但它就是到时候分一个红而已,啥话也不说。包括美国银行进入占很多股份,那是炒炒,低价进高价进,根本不理你国有企业的改革。如果是私有控股,国营占一部分,还叫国有企业吗?那么你国有占私营,分红,到时候分不了红,上市公司利益都被转移了,转移非常多,包括外资企业也是,赚很多钱,帐面亏损。国有企业干吃亏,就像小股东一样,现在炒股票为啥不赚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造假利益转移,被剥夺,国有企业跟私有企业混,混着混着就没了。所以发展公有制企业,得按照公有制的原则,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中央说了很多次了,很多马克思学者那可以叫,国有企业交给资本家,为什么不交给人民群众试一试?你把企业交给私营企业,你能控制私营企业,好像把大企业交给工人控制不了。暂时可以控制,将来以后呢?如果美国这样的社会,是国民党领导好,还是共产党领导好?你们支持共产党,发展公有制经济,有具体的措施,那你作为共产党,你有什么资格发展公有制经济。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不一定被接受,就是这个大家探讨,希望听到更多批评的意见。

周文:因为时间关系,就到这里了。明天我们是第一小组,代表这个小组去总结陈辞。

与会者:我恳请大会主持人给我们一个发言的机会。我是来自南京财经大学的,我的专业是马克思经济思想史,我想就刚才陈老师和胡老师两个论文提一点质疑,两位教授不必回答可以私下再对我进行点拨,但是我想提出我的一点质疑,不用5分钟,3分钟就可以。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不适合成立马克思制度经济学,这里面引用两个关系引证,第一在市场经济体制当中,资本管理技术劳动通过市场平等交易,建立他们在经济活动本来逻辑就是有问题的,我们知道马克思在1848在布鲁塞尔提交了一份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他已经提出来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的自由本质是什么,是资本的自由,而在最近的关于私有化成功与失败这本书,以及不平等代价也提出来了,资本它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当中,尤其是在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国家里面,它对劳动对技术是一种超越性的自由,所以这样一个验证,这样一个结论,已经是不成立。

第二,你说得是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的二维依赖关系,反映人们交往合作关系,以此来创立马克思经济学。就像文章当中已经提出了否定,如果按照这样子的话,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否是马克思的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如果是的话,你怎么可能避开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来谈马克思制度经济学的创建,这是我对陈教授的文章质疑。

对胡教授文章质疑是,你刚才提出一个观点,政府就应该提供公共品,我们看日本和美国,在这些国家现在还用,您的逻辑思维是建立在我们国有企业搞不好,是因为人为管理模式出问题,而否定成了国有制本身性质的问题,我想这个逻辑是悖论,是有问题,怎么能够因为人的经营管理问题不好,就把原因归结为国有制企业本身的问题。首先这两个性质的问题,应该是足以引起我们大家的一个争论的。

感谢大会给予年轻的学生一个发言机会。

周文:我简单讲一点,借主持人的机会,我参加了很多次会议,我觉得这次来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氛围是最好的,以前的话下午讨论的时候很多人都去玩了。

与会者:今天下雨了。

周文:谢谢大家,讨论得问题也是很激烈,很多问题引起了大家的争论,我觉得这里我想提一个问题,就刚才李老师的问题,我们现在开了那么多会,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进行研究,我觉得今天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一中国道路问题,第二中国经济学走向问题,因为最近的话在人大经济论坛中国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大讨论和辩论,很多水军在相互攻占,以中山大学周强为代表,然后发了153篇在社刊,还有很多转载,有12部专著,所有中国杂志都发完了,这样引起我们大家一个思考,中国经济学究竟应该怎么走?中国理论经济学应该怎么发展,现在很多模型化数据化,我们经济学研究没有理论,我们大量的院长都不是搞理论研究出身,所以这就预示着我们经济学下一步的走向,究竟是美化也好西化也好。现在像经济学研究,大量的模型化问题,我们今天专门讨论过,今天就这样的平台它代表的就是一个方向还是一个平台?应该是从所有研究在今天就算是展示,不应该有代表性。但是他们有他们的苦衷,现在所有的思想领域的文章不好发,就是因为我们的评委,很多很多的意见没有办法统一,所以造成模型化文章大量充斥。所以程序有问题,就换评委,换成20多岁、30多岁,他们本身都没有思想当评委,一看你这个东西都打叉叉,没有文献,就认为你没有水平。我亲身经历,我今年拿来哪篇文章没有读到,说这个前沿不具备。我说读书教书,你读到有没有读到,由此就不能证明你的水平比我高。所以我把这样年轻评审们,我说这是你们的评委。我们现在的理论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如果没有发展,没有一个好的基础,这叫研究吗?纯粹应用型和模式化的东西,不利于经济学的研究。中国经济学我也做评委,所以中山大学我跟他们叫板,你说中国社会科学不发表,就没有水平,我们现在都有中国社会科学,我们很多中国社会科学发了吧?今天我说我们发的时候,你没发,你发的我们都发了,你们的水平高吗?你们中山代表中国经济学最高水平,所以我们这一次坚决要叫板到底,不这样的话我们的理论阵地真的是没有空间、没有地位。一大批海归然后把美国的标准拿来中国到处裁定,我那次跟浙江大学辩论,浙江大学说他们每年要在SS上发表了多少文章,我说你们这个SS全世界垃圾,全世界2000多杂志,美国经济杂志这个我认为你牛,你没有在中国经济学界最顶尖杂志发,我不认为你牛。你们不要用外文、外国的东西,来压中国,所有从国外回来研究中国的经济,都必须要以中国的标准,不能按照美国标准来衡量。所以那天的话,丁校长也在,丁校长马上站起来支持我的观点。

SS所有人都不知道,但是从影响力整个国外来看,你说这个杂志比中国社科杂志影响大吗?你们都不知道,简单思想固化是不利于的。

评论人:什么杂志?

周文:SS,什么了?我觉得这种标准是不可以的,这个杂志就是叫中国与世界经济,中国社科院政治经济研究所的杂志,中国好多搞经济研究、社会科学研究都不知道。所以他们的主编叫王小兵,他说中国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我说我们现在好多人都不知道你这个杂志。这就是所谓的海归,来的这样一个标准,我现在到处讲这个观点,到处在反对,我在中国社会科学评文章,搞模型的,我一律枪毙掉。我不是说全面地就是那种反对,就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来立足中国,面对中国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我就借这个机会,简单地评论,因为跟大家交流比较少,大家老是反复讲这个观点,这是我一个人简单的评论吧,不一定对。

评论人:另外还有一件事情,明天大会汇报要推选一个,由刘刚承担吧。总结一下今天的主张。

(掌声)

评论人:通过。

郭飞:第一,非常赞成你的基本观点,第二介绍两个情况,一个就是前一段时期,我们211项目结项的时候,我跟陈长虹书记也是我们学校毕业的,而且当时是全国的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因为我们学校过去倾向于西化,所以SSCI,我们国内刊物评价比较高。评教授或者科技结项能明显高于国内,甚至于高于国内经济社会研究,大吃一惊,他说我们中国社科院,我们就认我们的刊物,我们认为我们的刊物在研究中国问题上,是一流的,而且按照陈长虹过去的讲法,这跟咱们的自信心也是一致的。在他们社科院国外发表刊物仅供参考,根本不是咱们教育部那个导向。SSCI明显高于CS学术,这是第一。

第二,最近光明日报,不知道各位注意没有,有一整版的篇幅,是专门批判CSCI的崇拜,完了还发了一个编者按,编者按说,抨击这个CSCI有些过分,扩大了它的负面作用,但是它的基本观点正确,在错误导向之下,各高校的功利主义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我建议各位如果没有看到光明日报最近一篇文章的可以查一查。

实际上据我自己的看这篇文章,对这个CSCI局限性的抨击,前些年光明日报已经发过多篇文章,教育部实际现在转向,但是各高效或者是多数高校没人干。

仉主任:我给你补充两个数据好不好?在1942年以前,我做过一次统计,在6年以前,我也做过一个统计,SSCI,1942年做的统计是1700多种杂志。

周文:现在是2700种。

仉主任:我为什么做这个统计?我为了给我找证据,我的观点跟主持人观点一样,那一次统计是1700多本杂志,中国的杂志,表明中国出的一共是4本,这4本杂志都是名不见经传的。

周文:现在包括香港台湾总共有5本。

仉主任:美国出的杂志占多少?占81%多,西方七国加在一起,占93%点多,剩下其他发达国家包括印度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占百份之几,中国占非常少非常少。这是一个数据。

再一个我说一点事情,若干年以前,我们在制定评职称,人事厅教育厅在制定评职称条件的时候,其中有那一条,就是把SSCI抬得很高,认为在这上面,它和那个中国社会科学等等,跟中国社会科学全文转载甚至放得比那个还要高。后来我发表了一个意见,我说这个东西,政府的文件不能鼓励我们的学者在美国定的那些标准上来发文章。很高兴,我的意见被采纳了。我说我们不肯定也不否定,他在那上面发文章,他提交了以后,水平高低由评委来决定,你不要说文件上一篇怎么着,两篇怎么着。

周文:中国涉外经济在9楼,13楼有一个SSCI杂志。

仉主任:我讲这个观点我没有引用马克思经典作家观点,我引用了索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获得者,他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一样,社会科学你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你有什么角度,从什么角度来研究,用什么语言来表述,不管你自觉不自觉,都受你所在的那个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周文:对。

仉主任:所以美国的标准,不能成为我们的标准。

与会者:现在我们主流意识形态,习近平8·19讲话都讲得很对,就是高等学校没有落实这个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意识形态啥叫意识形态?我前天来我们一个学校学生跳楼了,咱湖南,精神有问题,自杀了,上吊了。精神出了问题,自杀了,所以现在这个意识形态的问题,在我们中国人来看,好像这问题可轻可重,没什么大了不起。实际上来讲,这个意识形态从习近平8·19讲话来讲,他某种意义上我认为比经济建设还重要。如果你的意识形态出问题,你这个民族、你这个国家就要自杀,就要跳楼。所以这个事儿从事教育工作我认为是很重要的。现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我们讲政治经济学的人,鼓吹西方经济学,鼓吹得比那些从欧美回来搞西方经济学的人都厉害。这个倾向是一个很不好、很不好的。

另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队伍青黄不接,在高校不重视马克思经济学,我们当校长,一上台就往下砍马克思,就砍资本论课,我听来一个校长,把8课时砍成6课时,这个一定要重视起来。

周文:会议到此结束。

(结束)

上一条:主题报告内容
下一条:分会场二:区域经济发展专题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CopyRight©2005-2023 All Right Reserved 豫ICP备050005861号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